首页 > 使馆信息 > 使馆动态
斯洛伐克《财经报》以“与斯洛伐克文化交流的重要性”为题刊发对驻斯洛伐克大使孙立杰的专访
2023-01-06 17:26

1月5日,斯洛伐克《财经报》网站以“与斯洛伐克文化交流的重要性”为题发表对孙立杰大使的专访,专访中文版如下:

    《财经报》国际部主编巴西辛(以下简称“巴”):文化、文学对于两国文化交流互鉴十分重要。中国在与他国交流时如何处理这一问题?目标是什么?如何支持将中国的文学翻译成其他语言?

孙:中方始终秉持开放包容精神,在尊重文明平等性、多样性的基础上广泛开展对外交流。当前,人类面临前所未遇的时代课题,亟需从不同文明中寻求答案。中方坚持开展交流互鉴,既希望更好传承和弘扬本国优秀传统文化,为应对全球性挑战贡献中国智慧,也期待同各国在思想碰撞中集思广益,推动完善国际治理体系和方案,共促人类文明进步及世界和平、繁荣发展。

中国文学译作是各国民众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桥梁。我很高兴看到,斯著名汉学家黑山女士翻译的斯语版《道德经》《论语》《骆驼祥子》《孙子兵法》等中国经典名著,及其撰写的《子曰》《历史与故事中的明朝》等介绍中国历史文化的专著在斯出版并受到欢迎,增进了斯读者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认识。希望斯汉学家及译者朋友们翻译、推介更多中国优秀文学作品,为斯读者了解中华文化提供新的媒介,中方将予积极支持,提供力所能及的协助。


巴:中国对世界或欧洲文学有何兴趣?

孙:自古以来,中华民族充分尊重、包容外来异质文化并博采众长,为中华文化绵延至今、一脉相承注入了动能,为本民族数千年来生生不息、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。兼收并蓄、海纳百川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基因,始终是中方开展文化交流奉行的重要理念。中国和欧洲是推动人类进步的两大文明,中欧间文化交流源远流长。早在16世纪,传教士利玛窦来华传播“西学”,带来大量欧洲的文学、技术、知识。19世纪中叶后,翻译、引介西方的文学作品及思想文化的“西学东渐”热潮再次掀起。与此同期的“东学西传”进程亦对欧洲近代社会文化发展演变带来深远影响。当前,中欧已逐步建立起全方位的文化交流合作机制,各领域、层级文化交往更加更加广泛、丰富、深入。中方愿在既有交流基础上,继续推动双方文学艺术交往合作,持续增进中欧、中斯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。


巴:中国希望对斯文化交流取得什么成果?

孙:中斯人文交流由来已久。近年来,双方文化领域合作取得丰富成果,在斯、在华合办多场文化活动。中国文学译作在斯发行销售,加深了斯民众对华了解和好感。目前,斯四所大学开设孔子学院或孔子课堂,考门斯基大学设有汉语专业,中国两所高校开设斯语专业。位于班斯卡·比斯特里察的米库拉什·科瓦奇中学斯中双语班已迎来数届毕业生,越来越多的斯青年开始学习汉语文化,成长为中斯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。中斯关系发展离不开两国知华、友华人士的关心、推动和支持。希望更多斯民众尤其是青年朋友了解中国的国情、历史与文化,使馆愿为此提供平台、创造机会,为中斯民众相知相亲、中斯关系向前发展注入动


巴:中国保存了佛教文献《百喻经》。从现在的角度来看,不同国家的文学相互保存有什么意义?

孙:古籍是各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各民族悠久历史和渊博文化的重要载体。各国历史传统、社会制度、发展道路不同,由此产生的文明尽管内涵、形式相异,却无高低优劣之分,同是人类文明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保存优秀文化典籍不仅是维护其文物、文献研究及艺术鉴赏价值,更是留存古代贤者的思想智慧,在常读常新的过程中达到启迪民智、借史明理、古为今用的效果。


巴:能否通过文学更好地了解来自遥远大陆和文化的国家?

孙:文学是连接心灵的桥梁、人类共通的语言。2022年10月,我应邀到访普雷绍夫州上塔特拉镇U VLKA茶室,出席推介汉学家黑山女士《拥抱沙漠》作品的文学之夜活动,当地近百名中国文化爱好者参加。该书包含对中国东汉女诗人蔡文姬诗集的翻译,以及对蔡个人经历的记录。活动当晚,黑山女士深情讲述蔡背井离乡,饱经战乱却不改爱国心的心路历程,现场来宾配乐朗诵蔡诗词,生动还原了诗歌呈现的意境,把现场气氛推向引人入胜的高潮。那一刻,仿佛中国同斯遥远的地理间隔、蔡距今1800多年的时间距离、两国文明的差异早已消弭。此外,黑山女士《道德经》等译作在斯畅销,均显示优质文学作品及其蕴含的哲思具备超越古今、国度、种族、意识形态等界限的强大力量。我们愿向斯读者朋友们介绍更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品,进一步展现中国博大精深文化的独特魅力。


推荐给朋友:   
全文打印       打印文字稿